行业动态
碳中和背景下重点排放单位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 2021-01-22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着重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讲话,宣布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2亿千瓦以上”。

2020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也被列入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而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被列为实现该重点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碳达峰、碳中和的高调提出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使中国煤炭、钢铁、可再生能源等多个行业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按照比目前增长翻三番保守估计(20万亿度电左右),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将达到10亿吨左右,中国如果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电力行业单位供电碳排放要从目前的600克左右,至少以每10年平均100克左右(即每年10克左右)的速度往下降,才能确保2060年左右达到目前近零排放国家的水平。

 鍥剧墖1.jpg

图一 单位供电碳排放变化趋势示意图(2005-2060)(单位:gCO2/kWh)

可以预见,在十四五期间,煤电装机快速增长时代基本宣告结束。在山西省能源局下发的《电力供需平衡预案管理办法》中已经明确提出新投产的煤电机组“原则上不再安排优先发电量”,这让央企为主的电力集团越来越意识到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山西作为产煤大省,这一政策的出台已经传递出比较清晰的信号,未来其他省份也将会陆续出台类似的政策,响应碳中和愿景,推进我国能源结构从以煤炭发电为主向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的跨越式发展。

能源结构的变革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带入规模化“倍速”发展阶段。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总装机的比重从2009年的24%增加到2019年的38%,按照2060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长3倍估算,结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小时数的限制未来每年平均需要新增2亿左右可再生能源装机,这是过去10年平均新增装机的4倍左右,装机带来的投资需求也将是巨大的,据预计,未来40年累计投资将达到5万亿美元。

清洁能源虽具有低碳的优点,但风能、太阳能等易受气候影响,其出力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而电网中的发电和负荷要时刻保持电力平衡,随着煤电装机在电力总装机比重的下降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提高,对智能电网的这种平衡能力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将提出更大的挑战。

二、碳达峰,碳中和提出的大背景下碳市场发展前景

碳交易市场作为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手段,已在全球29个大大小小的司法管辖区运行,未来可成为中国碳中和目标达成的有效工具。

截至2020年,中国八省市试点碳市场共成交配额约5683万吨,相比去年下降近20%,总成交额约15.62亿元,各试点碳市场碳配额价格整体上相较于去年有一定幅度的上涨。2020年北京碳市场的平均碳价位于八试点高位,个别交易日的成交价格甚至超100元/吨。

 鍥剧墖2.jpg

图二 2020年试点地区成交碳价汇总

 

 鍥剧墖3.jpg

图三 试点碳市场配额成交均价

 鍥剧墖4.jpg

图四 试点配额成交总量(2018-2020)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正式发布,预期全国碳市场将在2020—2021年完成发电行业碳市场首单交易,并逐步引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同时预计全国碳市场将在“十四五”期间扩大到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众多行业,并在这一时期全国碳市场还将探索开展配额衍生品交易和配额有偿分配。

随着碳中和理念的提出,未来中国的碳市场也将迎来一波黄金期。清华大学曾经在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情境下,对未来的碳价进行了预测,2030年碳价将为13美金/吨2050年达115美金/吨2060年则为327美金/吨左右。30年翻20倍,这组数据的预测为未来参与碳市场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描绘出一派美好前景。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做出预测,“碳中和”将在2020-2060年期间,为中国带来平均每年万亿以上的绿色经济投资,以及约7万亿的年产值规模。

鍥剧墖5.jpg

图五 2060碳中和边际减排成本/碳价(美元/吨,2011年美元不变价)

当下正值中国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之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势必会影响中国十四五规划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需要做出快速低碳转型,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早日实现中和排放。碳市场将在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把利器。(供稿人:高昉